云南边境剿匪斗争纪实:盈江、莲山土匪支队的覆灭配资伐
1963年5月上旬,在人民解放军强大的军事威慑和深入的政治攻势下,长期盘踞在中缅边境的原盈江、莲山两个土匪支队终于土崩瓦解,全部起义投诚。这一重大胜利标志着云南边防对敌斗争取得了新的突破,为边境地区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回溯历史,1958年因政策执行出现偏差,加之敌特势力暗中策动,导致大量边民外流。早已逃往境外的土匪头目左德祥在蒋特指使下,趁机在外逃边民中散布反动言论,通过威逼利诱等手段裹挟部分不明真相的群众为匪作乱。1962年3月,左德祥率领24名残匪潜入境内,大肆抢掠粮食并从事破坏活动。同年7月,该匪帮以原第一土匪大队为班底,正式组建了盈江支队和莲山支队,分别由高长进、杨发祥担任支队长。据当时情报显示,两支队共有匪徒126人,配备各类枪支54支,主要盘踞在缅甸境内的五戛山和三叉口等毗邻我国边境的险要地带。
这些土匪组织的猖獗活动给边境地区带来严重危害。他们频繁派遣小股武装越境袭扰,不仅袭击基层政权机关,还暗杀我军政人员。更令人发指的是,匪徒们经常打家劫舍,偷盗牲畜,使边境百姓生活在恐惧之中。同时,他们大肆散发反动传单,编造各种谣言,企图离间党和政府与各族群众的关系。通过威逼利诱,他们强迫边民外逃,并从中招募对政府不满的人员加入匪帮。在境外,这些土匪更是横行无忌,向边民强征暴敛,摊派鸦片和苛捐杂税。
展开剩余63%虽然土匪的阴谋大多未能得逞,往往在行动中就被我军歼灭,但他们就像一颗毒瘤配资伐,严重威胁着中缅边境的安全稳定。
1963年初,中缅两国军警展开联合行动,对这股匪帮进行围剿,共击毙击伤匪徒24人。陷入绝境的盈江、莲山残匪困兽犹斗,企图作最后一搏。4月30日,匪副大队长杨清明带领8名匪徒潜入我国\"一把伞\"地区,潜伏在24号界桩附近伺机破坏。我军情报部门获知消息后,3团副政委杨振华立即命令驻昔马连队组建24人的精干小分队,由连长唐文采和副连长王卿率领实施围剿。
5月1日拂晓,小分队迅速包围了匪徒藏身处。在劝降无效后,战士们果断发起攻击。经过激烈交火,当场击毙3名匪徒,击伤1人,匪副大队长杨清明等3人缴械投降,只有惯匪左显忠侥幸逃脱。这次战斗给予残匪毁灭性打击,加速了其内部瓦解,许多被蒙骗的匪众开始陆续逃离。
与此同时,缅甸方面也对这股作恶多端的土匪展开清剿。缅甸军警多次焚毁匪巢,当地民众也自发组织武装自卫,迫使土匪四处逃窜,无处藏身。土匪骨干杨发祥曾哀叹:\"缅甸军队打来可以躲山上,反缅武装来了可以躲到边境,但解放军打来就无处可逃了。\"在军事和政治双重压力下,残匪最终选择了起义投诚的道路。
盈江县委和步兵3团党委抓住有利时机,以昔马为中心,在勐弄、太平、平原等地全面展开政治攻势。工作组深入村寨,宣传国内大好形势和党的宽大政策。对匪属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,帮助他们消除顾虑。这些工作很快见效,仅昔马大寨半个月内就有500多名边民回归,多数土匪也主动投诚。太平区护辉乡的土匪更是在几天内几乎全部回国自首。
在政策感召下,我军释放了投诚的土匪大队长尹长久,这一示范效应在匪帮内部引起强烈震动。许多土匪骨干开始动摇,主动派人联系我方询问政策。我们因势利导,通过家属传话等方式,反复阐明\"坦白从宽、抗拒从严\"的政策,促使更多匪徒弃暗投明。
1963年5月,在成功劝降匪首的同时,通过匪属的协助,我们又争取到骨干分子杨大、李正道等6人携8支步枪投诚。这一突破加速了匪帮内部分化,高茂兴、杨成堂等8人相继归顺。护辉乡的25名土匪中,除8人被反缅武装击毙外,其余全部回国投诚。
最终,在我军强大的政治攻势和军事压力下,莲山支队长杨发祥、盈江支队长高长进率领41名匪徒起义,分批次回国投诚。前后共计80名匪徒放下武器,缴获各类枪支30余支、子弹500余发,以及通讯器材等重要物资。至此,危害边境多年的盈江、莲山两个土匪支队被彻底肃清。
(未完待续)
作者简介:杨小沪配资伐,男,1947年生于洛宁县景阳镇,中教一级教师,长期从事地方史研究。
发布于:天津市嘉旺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